四上市轮胎公司高管分析涨价潮
9月1日起,多家企业上调轮胎产品价格3%-5%。
三季度以来,轮胎产业内外部环境发生诸多变化,使得规模企业具备消化成本压力的条件。
据分析,该行业在三、四季度,可能会一改上半年“涨不动”以及“价格无法涵盖成本增幅”的被动局面。
成本转嫁滞后
上半年,轮胎企业“增收不增利”的原因在于产品价格增幅不及成本涨幅。
据了解,上半年轮胎行业成本转嫁滞后有其深层原因:
一是落后产能大量存在。
以轮胎大省山东为例,仅山东东营一地轮胎产能就相当全国总产能的40%,全球总产能的18%,大量落后产能存在使市场缺乏提价能力。
二是天然橡胶价格的波动导致产品价格不稳定。
目前国内轮胎行业属于买方市场,下游车厂和经销商能够根据原材料,尤其是天然橡胶价格波动预判价格走势,进行库存储备或消化。
“实际上天然橡胶在轮胎成本中占比较小,在半钢胎中不到20%,而炭黑、助剂和帘线等原材料的成本要占到30%。”赛轮金宇董事会秘书宋军表示。
多种原材料都在涨价,产品不涨价,企业很难消化高成本。
行业加速洗牌
“今年经销商一季度囤货多,到了3月末4月初天胶价格下跌时开始观望,因此对企业二季度的业绩影响较大。6月份经销商已经开始补库存了,7月份就又有轮胎企业涨价。”三角轮胎董事会秘书钟丹芳表示。
随着合成橡胶、助剂、炭黑、帘线等其他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涨价趋势确立,轮胎企业通过轮胎涨价缓解成本压力顺理成章。
玲珑轮胎董事会秘书孙松涛也表示,有些原材料比如助剂不但价格高涨,供应也已经吃紧。
随着原材料价格持续高涨,公司在9月份还将启动第三轮上涨,涨幅约在3%-5%。
“在影响价格的多因素中,行业整合淘汰的程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认为目前轮胎行业洗牌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青岛双星董事会秘书刘兵介绍说。
下半年以来,规模以上轮胎企业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增强,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原因:
一是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银行调节贷款结构,部分运行效率差的企业无法获得进一步资金支持,客观上实现了轮胎企业去产能的效果。
二是环保核查力度不断加强的压力下,许多无力投入环保设施的中小企业被迫关停,轮胎行业整体产能减少。
“以除异味装置为例,根据不同规模厂区投入和运营成本在千万元以上,小企业根本上不起。”孙松涛表示。
在环保压力下不少企业限产停产,市场供需结构正在发生变化,8月份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60%。
随着轮胎行业的内外部环境的积极变化,行业洗牌进一步深化,规模企业转嫁原材料成本涨价的能力已经有所提升,天然橡胶价格上涨对业绩影响不大,下半年盈利情况将有所好转。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