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一年里 中国消失了10家轮胎企业
近日,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第36次秘书长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上,中橡协轮胎分会秘书长史一锋对行业运行情况进行了介绍。指出,2017年,轮胎产量、产值、出口、销售收入都有稳定增长,在兼并重组去落后产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走出去国际化发展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行业转型加快。
据统计,2017年1~11月,41家重点会员企业轮胎总产量(含海外产量)同比(下同)增长7.87%,其中子午胎总产量增长9.1%,全钢胎产量增长7.31%,半钢胎产量增长9.7%;国内轮胎产量增长5.35%,其中国内全钢胎产量增长5.35%,半钢胎产量增长6.84%;子午化率93.54%。
同时,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行业无内胎全钢子午胎产量约占总产量的45%,高性能半钢子午胎产量约占总产量的40%,轮胎产品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据海关数据统计,中国轮胎的出口总体保持稳定增长。
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淘汰落后产能斜交胎730万条,普通型子午胎1800万条,其中全钢胎1000万条,半钢胎800万条;淘汰退出轮胎工厂10家。
另外,仅山东某一地区就先后约有10家企业完成兼并重组,还有一些正在落实。
但史一锋也表示,受原材料价格大起大落、产品结构性过剩、环保治理不充分和银根收紧等影响,轮胎全行业实现利润和利税出现较大下滑。
此外,工厂成本控制压力增大、资金紧张、招工难、用工贵等问题突出,提质增效、创新发展任务艰巨。
面对轮胎行业存在的问题,史一锋分析,主要是由于几下原因造成的:从内部因素看,轮胎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的矛盾没有根本改变,过分依赖规模速度,轻发展质量和效益;
品牌影响力薄弱,低价竞争扰乱市场发展正常秩序;有些轮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渠道建设弱,重设备硬件投入,轻软实力提升;
以人为本的企业发展理念没能真正落到实处,熟练工人、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成为企业通病。
从外部因素看,轮胎行业长期承受天然橡胶进口高关税负担以及轮胎市场需求不旺拖累的双重压力,轮胎企业不能实现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的有效调节;
天然橡胶作为国内外期货市场的主要交易品种,大量游资涌入炒作必然造成天然橡胶价格大起大落,使得轮胎企业直接受到伤害;
有些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出于对辖区内企业保护,对企业和市场监管力度不平衡,轮胎企业竞争缺乏公平环境;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出口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利润空间进一步摊薄;
随着“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继续深入推进,有的地区部分轮胎企业债务过重已造成资金链断裂,现金流捉襟见肘运营出现严重困难;
环保督导和治理标准要求将日趋严厉,轮胎企业环保成本急剧攀升。
为此,史一锋认为,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尽快实现转型升级。轮胎企业要抓住机遇,加大科技投入,加强跨界合作,抱团协作;调整轮胎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丰富产品种类,引导新品消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内外销市场比例要适中,不断降低外销市场依存度,实现由产品出口向品牌输出转变。
文章来源 | 中国橡胶杂志 责任编辑 | 高晓玉
投稿联系 | 彭冲冲 pengchongchong@mrluntai.com
商务合作 | 杨女士 yanghuifang@mrlun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