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因素快速淘空中国制造业

2017-08-17

人民币汇率自今年1月第一周贬至最高点之后,一直持续升值,最近更有加速升值之势。


与此同时,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品、原纸等大宗商品价格飞涨,近期更进入快速暴涨通道。


是什么导致了这一严重违背经济规律的疯狂现象产生?这对中国经济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出口企业损失巨大


先看看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情形。


今年1月,在岸人民币汇率(CNY)最高点为6.9602,到现在(截至8月10日晚间)跌到了6.6460,从最高处升值了4.5%;同样地,离岸人民币汇率升值4.6%。


应该讲,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升幅。


人民币汇率快速升值,有利于增强外界对人民币坚挺的信心,从而减少热钱的流出,并吸引外商来华投资,确保外汇储备止跌回升。


当然,这还增强了外界对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的信心。


中国政府和人民都相信“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这是人民币汇率快速升值的主要价值所在。


经济一环扣一环,人民币汇率快速升值,有利必定有弊,受冲击最大的是出口型制造业。


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半年前谈妥的出口价格,如果现在交货,收回的美元兑换成人民币,汇总损失就可能吃掉全部或大部的净利润。


因为,中国制造业的平均销售净利率,没有达到4.5%的水平。


由于人民币升值,出口企业为保持合理的利润,只能提高美元计价的出口商品的报价,这样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就受到削弱,造成出口困难。


人为炒作原材料


在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之时,中国大宗原材料的价格却在飞涨,而理论上本币升值只会压制商品价格的上涨。


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经济规律看起来在中国市场上不起任何作用。


先看看下面一些大宗原材料价格持续暴涨的数据。


郑煤指数期货价格2016年1月以来上涨112.7%;焦煤上涨162.0%。


螺纹钢指数期货价格2015年12月起涨,到现在上涨150.8%。


此外,化工品、有色金属等也纷纷大幅上涨。


对比国际市场的数据,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规律:凡是中国有定价权的商品,都是从2015年四季度起涨,然后一路高歌,涨幅远大于国际市场;凡是中国完全没有定价权的商品,中国都是跟随国际价格波动,涨幅基本接近于国际市场,且远低于其他大宗商品的涨幅。


也就是说,这一轮大宗原材料的疯狂上涨,基本上不是受到国际因素影响,而是国内的原因。


由于中国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困境并没有明显改善,因此,大宗原材料价格的疯狂上涨,纯属人为炒作。


快速淘空制造业


大宗原材料价格的飞涨带来两大好处。


一是前几年困难重重、拖欠银行巨额债务的大型国有企业全都咸鱼翻身。二是带动下游产品价格水涨船高,为GDP增长做出巨大贡献。


同样地,经济自有其规律。


受国际市场和国内消费者购买力的制约,中国的出口以及国内市场的产品价格,不可能跟上原材料价格飞涨的速度。


因此,原材料价格的持续暴涨,一是挤压下游制造业的利润,二是造成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进一步下降。


同时,由于原材料行业主要由大型国企垄断,近年来被强制关停的又几乎全是民营企业,而下游制造业主要是民营和外资企业。


考虑到国企的效率远低于民营企业,这种以行政手段关停企业的行为,实际上导致了市场逆淘汰的后果。


钢材价格的飞涨,还带动了铁矿石价格的飚升,由于中国铁矿石主要依赖进口,这实际上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以行政措施大量关停过剩产能,大宗原材料价格的飞涨,并不能带动这些行业就业人数的增加,相反,造成了大量被关停企业的人员失业。


与此同时,由于同样产值,原材料行业雇用的员工人数较少,而下游制造业雇用更多的员工。


因此,原材料价格飞涨,导致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大幅下降,企业经营困难。

文章来源:感悟生活